去了福建,叶茂、辉祖、蒋有孝会安排这些人观摩事宜。
重新恢复平静后。
朱棣开始着手组建第一混成协。
当夜。
一大家子人,吃过晚饭后。
东旭抱着雍鸣,跟着朱棣、徐妙云来到房间。
朱棣落座后,示意东旭坐下,笑着询问:“听说要组建第一混成协,你坐不住了?”
东旭想当兵,想给他帮忙,他和妙云都很清楚。
杨东旭讪笑,点点头。
徐妙云倒好茶后,朱棣把一杯推到杨东旭面前,审视着这个大小伙子。
他和妙云刚去土桥村时。
东旭才十岁。
村里的孩子王。
眨眼时间,就已经成了大小伙子。
时间过得可真快。
朱棣收起感慨思绪,询问:“你的学识,现在参加科举,考个秀才都没问题,真不准备考科举了?”
小雍鸣坐在杨东旭怀中,好奇抬头看着杨东旭。
杨东旭摇头,“师傅、师娘,曾说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傅也不惟功名是举……”
自从师傅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鸡笼屿后。
就越来越忙了。
他受师傅、师娘教导庇护这么些年。
学了一身本事。
现在只想替师傅分忧。
反正,他也没想过回大明,为朝廷效力。
作为师傅的学生,还需要那一纸功名吗?
朱棣懂这孩子心思。
点点头,略作沉吟,说道:“师傅编练混成协,你跟着师傅一起帮忙,但你不在混成协任职……”
杨东旭抿了抿唇,认真听着。
“你在我身边,正式的职务是兵备官,从明天起,咱们鸡笼屿的造船、冶铁、火器工坊等一系列军事相关的事物,我会慢慢让你蒋叔教导你接手……”
进忠这几年,管着鸡笼屿的一摊子,几乎都快累垮了。
东旭在他心中。
就是未来的军备大臣。
到底是自己抚养、教导长大的孩子。
他舍不得扔到军中,推上战场。
东旭这样的孩子,扔到军中也是一种浪费。
这天下最不缺能带兵打仗的。
但缺能提升技术的。
东旭学了这么多年,他的知识才华,更应该发挥在军事技术方面的探索。
“你不要失望,军备方面有很多你发挥的地方,比如,如何使咱们的战船速度更快,扛风浪更强,比如火铳弹丸发射后的弹道,研究弹道,提升火铳射击精度以及距离……”
伽利略为什么研究两个铁球自由落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