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岛湖,当另一艘游船上的青年认出东史郎后,纷纷伸出大拇指,高喊着“东史郎,你是好样的”。
看着一条条签满中国人名字的横幅、条幅、绶带,看到一个个素不相识但表示坚定支持东史郎的人,年迈的东史郎一次次流下了感激的热泪。正义的力量,通过签名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凝聚,东史郎与中国人的心也因此贴得更近了。
此次东史郎先生的浙江之行,我们还特地安排他去“侵华日军浙江富阳日军投降纪念地(馆)”参观,帮助他追忆54年前在浙江向中国人民投降时的历史往事。应该馆的邀请,东史郎在一张一米多长的白色宣纸上写下四个大字:“正义胜利”,称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寥寥几个字,映衬出此时东史郎的立场与历史观,已经与我们相近相识相知。只可惜在当今的日本,像他这样认知历史的人还太少太少,使得两国人民在历史问题上的鸿沟难以逾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这使致力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人士忧心忡忡,有人叹惜:如今在日本,像东史郎一样的日本正义之士太少了。
上海是东史郎此次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
晚上,当华灯初放时,我们陪着东史郎来到了上海滩。滚滚的黄浦江水,又一次勾起老人对往事的回忆。他说:“54年前,我和几个日本士兵从浙江用船将枪支弹药运到上海,缴械投降,当时就从黄浦江上岸的。记得负责接受那批武器的中国军官对我说:‘东军曹,我就是在南京下关集体屠杀时,被压在一个个战友的尸体下才幸免于难的。想起可恨的往事,恨不得把你们都杀掉扔进黄浦江。但上司有令要我们以德报怨,今天饶你们一死。’如果没有中国军人的宽大胸怀,我根本活不到今天。这种大恩大德,在我心中绵绵不绝,成为我彻底反省历史的动力。”
中国军人的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让东史郎铭记了一辈子。他感谢中国。
如今,在耄耋之年,他更清楚该做些什么。
4月20日;是东史郎再次归国的日子。
东史郎这天早早起了床,在一方素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段心里话:“老人喜欢思考过去,年轻人喜欢憧憬未来。我今天已经87岁了,从年龄上讲已经很老了,但正义必胜!为了正义的事业,我将永远年轻。此时此刻,在我心中描绘的是日中永远友好的美好情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我还要勇敢斗争下去。” 写完后,他将这段话抄写了好几份,在早餐时,作为临别的礼物,分别赠送给我们一行的每个人。当我们从东史郎手中接过这张薄纸时,感到分外厚重,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位不屈不挠的白发老人坚强的信念和真实的心愿。
当得知88岁的东史郎是只身一人回国的消息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破例允许送行人员送至机舱口。
不屈不挠的东史郎走了!
望着他孑然一身白发苍苍的背影,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在未来的《东史郎日记》案审判中,他能赢吗?
注释
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
②《“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7页。
③《“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08页。
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7~548页。
第五章:接受东史郎捐赠日记(12)
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9~550页。
⑥《“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14页。
⑦《服务导报》,1998年3月9日,第一版。
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
⑨《东史郎日记》(中文版),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版。本文有删节。
⑩原文《东史郎中国之行纪实》,载《南京党史》1999年第4期。本处有增删。
莱德里奇:《建设和平》,第29页。
《“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84页。
《服务导报》,1999年4月13日,第6~8页。
《“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89页。
《“东史郎日记”案图籍》,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73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声援东史郎的正义行动(1)
“消逝的是历史流淌的鲜血,永恒的是鲜血流淌的历史。”① (注释:①《不屈的城墙》,沈阳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33~234页。)
这是苏北泗洪县朱湖中学一位化名为“止戈”的小同学,为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写的两句诗。
诗人冯亦同对这两句诗大加赞赏,评价说道:“一个生活在洪泽湖畔的当代青少年,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流淌在石头城历史血脉中的‘永恒’的灼痛,听到了来自他这辈人生命之源的‘永恒’的呼唤。这个与‘遗忘’划清了界限的事实本身,就足以告慰先人、激励同侪、启迪后进了。”②(注释:②《不屈的城墙》,沈阳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33~234页。)为此,他还特地和了两句诗:
“遗忘,不属于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