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亲热地打着招呼。
席间,我借花献佛地轮流向在座的乡亲们真诚地敬上一杯,酒未沾唇,心自醉了。队长内疚似地说:“羔儿,那年月艰难,照顾不周,别往心里去。”我心中一热,啊!多么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望着那满桌的饭菜,面对这位与我父亲同年的老农,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竟高大起来。我由衷地说:“如往心里去,我怎会第三次来呢?”乡长当即站起身来,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就在你跑下河滩的那一瞬间,使我非常感动。看得出你对下乡经历和老队长的感情之深。”
饭后,我与乡长信步走在夜郎小街。那铺面相连的商店及个体户开办的电视、录像放映室,充分显示了商品经济的意识已无处不在,时代毕竟前进了。面对着修缮一新的夜郎小学,“叮当”作响的各种手工作坊,以及横跨两岸的夜郎大桥等标志现代文明进步的设施(当时尚未与公路联通),又怎不令人倍觉欣慰呢?
自1976年以来,由于加强和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县里及乡政府曾多次派人到海南省“天涯海角”的涯县学习,培育出被夜郎人称之为“神仙种”的优良稻种,粮食亩产逐年提高,传统的本地油菜,已被长势高大粗壮,颗粒饱满的改良品种所取代。尤其是那100多条灌田渠道,20余口水塘和三座水库等水利设施,因有专人管理和维护,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乡长结论式地说:“夜郎要干现代化,先学外地好办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难忘的情怀 下乡笔记(10)
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端,万千思绪,顿上心头。是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经济的富足,政治的开明,以及社会的进步。固然,“妄自菲薄”不足矣取,但是,盲目地“夜郎自大”,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应摒弃。只有清醒地直面现实,承认差距,才能走出山外,放宽视野,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夜郎人豪迈地以“夜郎志大不自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来展示着自己壮志凌云的风姿。
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留有我们为理想而跋涉的青春足迹。尽管,此间也曾有过心灵被咬噬而痛苦的思想熬煎。至今,这种牢固的记忆,仍历历在目,积淀在脑海深处的皱褶里而永远定格。虽说“青山依旧在”,但跨越了30个春秋,却又历经沧桑而“几度夕阳红”。
举目四眺,一抹夕阳正斜照在不远处那早已残破的太白坟上。骤然,一种“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悲壮从我心中掠过。流水易逝,岁月无情。然而,能经受得起历史考验,并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与口碑的,又该是何等的不容易?
李白原是被唐肃宗流放到夜郎的。面对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畏途的蛮荒之地,他曾忧虑地叹息:“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并在给好友王昌龄的寄语中,流露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不尽牵挂与难言的忧愁(王昌龄,字龙标)。尽管,他在过三峡时遇朝廷大赦,因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欣然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以及从他那“天地再新法今宽,夜郎迁客带霜寒”的诗句中可知,其本人并未真正到过夜郎。然而,出于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景仰,夜郎人对他却寄予了无限的思念,因此,才会有后人为他树碑、造亭、筑墓之举。所以,该地区众多的古遗迹,不论因景仰而附会或流传,竟都能因此而有幸地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结缘,使得“青莲行吟留遗韵,古县犹见太白魂”而闻名遐迩(李白,号青莲居士)。
在当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站,修筑的太白亭、挖掘的太白泉,建造的太白桥,以及被省外命名的太白山、太白湖、太白区等。足见,敢于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而针砭时弊,热爱和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纵使离世久远,人民对他仍是不会忘怀的。
抚今忆昔,浮想联翩。我的心中顿时翻卷着一股从未有过的感情潮水,它涓涓而来,汩汩而去,轻轻而又沉重地拍打着我那颗游子般的心……
难解的知青情结
……写在“上山下乡”运动三十周年之际
用“少年不识愁滋味”和“初生牛犊不畏虎”,来形容“老三届”知青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落户”时的真实心态,想来是十分形象而恰如其分的。因为,那年我们大多才十七八岁,时值风华正茂而血气方刚。
不可否认,知青生活是冗长而又落寞的。因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使得我们年轻骚动的内心不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此间,我们都曾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从热血沸腾到忧伤失望;从政治狂热到人格扭曲;从单一纯真到逐渐成熟;再由深刻反思到新的振奋。
情感也曾有过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
难忘的情怀 下乡笔记(11)
农村艰苦、落后的现实,琐碎、平淡、混沌的生活,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对生活怀有的浪漫与热情,也在逐渐地摧毁着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向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时的那种复杂心境,乃是现今没有备尝过艰辛与磨难的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荣与梦想,扭曲与复归,蹉跎与崛起”,就是对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形象写照,以及知青群体意识的一种人格复苏到思想境界的提炼与升华。
我相信:大多数和我一样走过那段艰难历程的同龄人,绝不会因今天的成熟而断然否定当年的那一种对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尽管,那是一种纯真里蕴含的幼稚,但; 亦不能因此而否认“真诚乃是人生的一种美德”。须知,生活如水,浅尝方知炎凉,浸润始懂甘苦。生活终究教会了我们许多不能写进教科书里的人生哲理。更何况“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因各自“上山下乡”的境况不尽相同,更由于“插队落户”的时间长短各异,对此的感受也心态不一。但是,在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产生的根源,自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义。尽管,“插队落户”的艰辛时光,对正处在发育生长期的知青来说,或许就是一种“磨难”。然而,不下乡而待业在城里,果真就是“幸福”吗?倘若按部就班地读书,难道全都能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而前景一片光明吗?可惜,没有假设,时光更不可能再现或倒流。
“世上怜才休恨少,平身失学本来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清,李调元)
人世沧桑的坎坷,磨砺和铸就了我性格中某些方面的刚毅与坚强。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只要自己不倒下,奈我其何?如果,我们没有自己提着头发就能脱离地心吸引力的奇异功能,那么,我们就必须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并直面人生。其实,幸福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究竟用什么价值尺度去衡量它,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能摆平心态,能否用一种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
如果说,我们对此也都曾经有过忧伤抱怨时,然而,我却早已将这人生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尽都在默默之中淡化为咀嚼橄榄时,苦涩后的回甜。因为,一味地沉湎和计较在得失之间,显然是脆弱的;或因迷失于痛苦的记忆之中而不能自拔,自怨自艾,则更是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