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湖西惨案大揭秘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他们说:“中国不应抗日,应先武力统一”,又说:“只有打倒国民党,才能得到抗日胜利。”这不是挑拨内战吗?

他们又说:“共产党所号召的统一战线,不过是一种欺骗抗日的手段。”这不是离间吗?

又说:“应和敌人妥协,延长时间,多做准备。”这不是不抵抗吗?

总起来说,他们说这些话,是破坏团结,叫我们投降敌人。

我们要想抗日胜利,必须彻底肃清托匪。

“肃托”的文件传达到山东和苏鲁豫边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湖西的“肃托”,首先从区党委下属的湖边地委搞了起来。

湖边地委就设在山东鱼台县谷亭镇。

为了适应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湖边地委开办了一个干部学校,组织一些爱国小知识分子学习。干校挂名负责的是地委宣传部长袁汝哲,而日常工作则由教员魏定远具体负责。

魏定远是河南南阳人,早年随叔父到杞县大同中学读书,思想比较进步,他与穆青等同学一起搞学生爱国运动,在国文教师姚雪垠的指导下创办了进步刊物《群鸥》。“七。七事变”后,他与穆青一同奔赴延安参加了“民先”组织。不久,由“民先”负责人夏秋水介绍来山东工作。他带领其他七人到了菏泽附近,因徐州失陷,经李毅等动员,便到了单县加入了王须仁所在的第二游击司令部。1939年春,他被调到湖边地委干校当教员,时年22岁,因负责干校领导工作,平时人们都叫他“魏校长”。

干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军政教育较差。来干校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抗日热情很高,有为国捐躯的志愿,但又缺乏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必要的组织纪律性,思想浮动大,在学员中自发组织了文艺团体,写文章,写诗歌,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经常向区党委的报纸《团结报》投稿。

1939年6――7月间,干校学员面临毕业分配问题,展开了“要不要服从组织分配,到自己不愿去的地方或单位工作”的讨论。当时校内自由主义倾向较为严重,丰县、沛县、砀山等县来的一些学员都要求回家乡工作,不愿统一分配。

有一些学员、特别是安徽沛县来的知识青年不愿留在湖边工作,想回家乡去,便提 出“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的要求,并组织了“同乡会”,负责日常工作的非党教师魏定远,正巧在沛县工作过,也觉得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

距谷亭镇二十几里地的大田家村地委干部学校是一片躁动。

湖边地委领导得知此情后,大为惊慌,以为这是阶级敌人在搞鬼,必须马上追查清楚。此时地委书记李毅正患疟疾,就将此事交给了地委组织部长王须仁进行调查处理。调查中发现,带头不服从分配的是沛县学员,不愿意留湖边工作,要回沛县去。

魏定远对学员的议论持支持态度,加上他曾在沛县工作过,与某些沛县学员较熟。

王须仁经过一番“调查”后,便王须仁捕风捉影,罗织罪名,将学员中一般的思想问题与托派联系起来,向地委汇报说:“干校里的确有托派活动,散布谣言,暗中煽动学生不服从分配,这都是魏定远在背后操纵的,他的问题最大。学员“闹事”是因为有“托派”活动,耸人听闻地宣称:魏定远居心叵测,他就是这次学员“闹事”的鼓动者。

湖边地委作出决定:立即逮捕魏定远!。 最好的txt下载网

2、难以封堵的缺口

1938年8月,李毅等人亲临干校,以开会为名,派警卫员把魏定远叫到会场,当即逮捕,然后押回地委严刑逼供,并将审讯大权交给了王须仁。

王须仁是个投机分子,他于1933年3月曾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过“*启示”,后来又混入革命队伍。。。。。。

王须仁接过审讯魏定远的大权之后,便开始了他大搞“逼供信”的生涯。他乘康生的小册子《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托洛茨基匪帮》在边区党内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之际,便搅浑水摸鱼,对魏定远开始了审讯:

“魏定远,你是不是托匪?”

魏定远答道:“不是。”

“你不承认是不是?看来非用刑不可了!”

王须仁再问:“你是不是托匪?”

魏定远当然说不是,不是就打,先用皮鞭抽、又坐老虎凳、再灌辣椒水,魏定远还是不承认。

王须仁急了,用电刑!拉过来一部摇把式电话机,把正负极绑在他身上,可怜的魏定远像一只羔羊任人宰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