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高大的。两个人站在一起一比较,马上发现了问题。金台只在这个契丹武士的胸口左右位置,武士起码比金台高出三至四个头不说,腰身也比金台粗大不少。宋君目测了一下,这个契丹武士起码是金台的两倍重量,在这个武士看来,金台就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样。
正当契丹武士带着鄙视的目光看着金台的时候,金台突然一拳打出。明明这一拳不重,打向的又是契丹武士不重要的部位,但是结果令人非常意外,这个高大的的武士突然弯下了腰,十分痛苦的看着金台。原来金台的一拳打在了这个契丹武士的关节上,契丹武士第一次感觉到了疼痛的味道。就在契丹武士弯腰的一瞬间,金台的第二拳也已经打出了。这一拳打在了契丹武士的左脸上,只听见一声骨裂声后,契丹武士整个人倒地不起。金台第一拳打伤了这个契丹武士的右手关节,从此这个契丹武士不能再用右手打人了。金台第二拳打在了这个契丹武士的左脸上,从此这个契丹武士将士最丑的契丹人,整张左脸将无法见人,这是金台教训这个喜欢看不起宋人的契丹武士。
契丹武士倒地的一瞬间,契丹武士们觉得不可能,宋君也觉得太突然了。台下的老百姓们发出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几个宋军带头,大声为金台助威叫好。金台向台下的大家抱拳见礼,大家这才发现金台不但年纪不大,而且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伙子。还好擂台有点高,大家没有发现金台脸上的刺青,不然大家不会这么疯狂了。
契丹武士们在一起商量,想办法对付这个难缠的金台。有人说比武器,利用金台这种宋人对武器的不熟悉,利用他们对武器的精通打败金台。有人说利用契丹人力气比较大的特点,和金台比力气,一定可以让金台败下来。也有人说比暗器,金台这种人一定不会暗器射箭,他们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马射箭是他们的强项。最后大家绝定下面几场比试内容,兵器一场,角力一场,暗器一场,射箭一场,骑马一场,比完再说。
正当大家觉得不公平的时候,契丹人已经准备好了工具。和金台对敌的契丹人拿着一把大刀上来,金台只好选了一根棍子。金台在家乡的时候学过其他的兵器,但是都是一些花俏的把式。到了边关之后金台看见了真正的对战,发觉军中流行的“二圣棍”有独到之处。所谓的“二圣棍”是指宋太宗赵匡义和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两任创出的棍法,宋太宗赵匡义当了皇帝后,把这套棍法经过整理后再军中推广。宋太祖赵匡胤是马上皇帝,宋太宗赵匡义也当过殿前大将军,两个人都是上过战场的高手。他们的棍法不但犀利而且具有实战效果,十分适合军中士兵使用。金台白天服役晚上练功,有时候也练习“二圣棍”,虽然说不上精通,但是也有一些心得。
金台使用棍子这让宋君一振,这棍法最出名的就是他祖先的“二圣棍”。只要金台利用棍法打败契丹人的话,就等于宋君的祖先打败契丹人,风光依然是宋人特别是皇家的。当金台摆出“二圣棍”的起手式后,宋君带头为金台叫好。了解“二圣棍”来历的宋人们也一起为金台叫好,这不是金台一个人的事情,这是关系到整个宋人的事情,特别是金台使出“二圣棍”后,他就是两代宋君的代表。
金台犹如神助一样,不但招招威武,而且力道十足。契丹武士本来可以抵抗一阵子的,可是看见台下这么多人一起叫好,就连宋君也疯狂了,不由得开始心惊胆战起来。一个是有如神助,一个是心绪不宁,当然结果是很明显的,金台不久之后就把这个契丹武士打下了擂台。
下一场是角力,也就是契丹人最熟悉的摔跤。这不光是技巧问题,更是要比力气和爆发力。契丹人意味着一场一定可以把金台比下去,宋人的力气绝对不如契丹人。可是他们没想到一件事情,金台这些年在边关做苦力,整天搬石头打熬身体,力气一点也不比契丹人差。契丹人摔跤不光比力气,也要比灵活性,论灵巧性绝对不如金台。金台像一条游鱼一样让契丹人抓不住,一旦抓住了一角力,契丹人也不是金台的对手。金台立于不败之地后,把对手当球一样耍,在金台手里对手乖得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大家哄笑声中,金台把这个对手丢下了擂台,再赢一局。
再下一场是比暗器,契丹人的代表连发九镖,镖镖打在红心上。大家开始为金台担心的时候,金台看也不看的抓起一把把暗器丢出去。结果金台的镖打出后拼成了一个“宋”字,不但整整齐齐的,而且很公整,就像量过一样。原来金台小时候很喜欢使用暗器,所以在家乡的时候金台的暗器功夫排上所有功夫的第一位。契丹人和金台比暗器,简直就是在自己找死。
接下来是射箭,契丹人不愧是射箭好手,代表连发十九箭,箭箭都中红心不说,而且是连珠箭。所谓的“连珠箭”就是不停的射箭,箭还没有射到目标第二箭已经出手,一般射完连珠箭的时间是一般射箭的十分之一。所以连珠箭不但难射而且不容易一起中目标,像这样十九支箭几乎一口气射完,射在同一地方真的不容易。金台微微一笑,然后拿起弓箭也射了起来。金台的射箭速度明显没有对方那么快,但是也比一般的射手快近一倍。结果令所有的契丹人大吃一惊,因为金台的第一箭射在红心上,第二支箭射在第一支箭箭尾上,第三支箭射在第二支箭的箭尾上,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支箭。这样的射箭是契丹人没有射过的,明显比射靶心和连珠箭难多了。看着这一条长长的箭,契丹人终于承认自己输了这一场比箭。
接下来是比骑马,契丹人为了夺回面子,选了两匹脾气最不好的公马,就想看看金台出丑。金台看上就不是一个有钱的人,这样的武者不可能会骑马。无论是朝廷也好,军队也好,战马是大家不容易遇上的战略工具。除了军队和朝廷之外,一般的人很少有机会练习骑马。一匹普通的马在北宋就要十几二十两银子,每天的吃用要近半两银子,不是一般的人养得起的。就算有马可以经常骑,也没余整天和马生活在一起的契丹人对马的熟悉。所以契丹人相信这一场比试契丹人绝对能够赢,而且会让金台这个对手输得很难看。
金台看见自己要骑的马后,一阵子苦笑不已。原来金台到边关后,除了要出苦力之外,也要照顾战马。所谓的战马是骑兵的马,将领们的战马轮不到金台这种人伺候。这些野性难驯的战马,除了自己的主人之外,很少听话。特别是听这些配军们的话,马也会看人做事。遇上骑兵或者一般的士兵,战马会老实一些,遇上配军这种苦力,战马就会不老实。金台好几次被这些战马弄得不太平,多次被士兵或打或骂。金台索性和这些战马较上了劲,战马们从此和感和金台作对。金台也从一个马夫那里学会了,许多管理马匹的知识。金台在边关是一个驯马的好手,无论在难驯服的战马,到金台手里都会变得很老实。北宋的战马来自三个来源,第一是想关外人买回来的。这种战马血统不是很好,战斗力也不强,一般只能当做运输用。第二来源是边关缴获的战马。这些战马因为是缴获的,所以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势,所以没有几年后就会废了。第三种来源是边关将士组织人手围捕过来的野马。这些野马是自由的,一旦被围捕后,成年的野马补充维战马,幼马一起训练将来成为战马,老马卖了换钱或者换粮食。金台负责训练的就是成年野马,要把这些野马尽快的训练成为可以上战场的战马。这就需要训练的人用蛮力降服野马,磨平野马的野性,让野马适应战马的生活。金台原以为用不上这种本事了,没想到现在又要用了。
第十二回 白衣之死十二
契丹人牵出一匹野马,说是给金台选的好马。其实是想看金台的好戏,想看着金台怎么被这匹野马戏弄。就算不懂马的宋人也看出了问题,这匹马好像没有被驯服过,根本不能上马作为坐骑骑。宋君不好说什么,一般的老百姓却不管不顾地对这些契丹人发出嘲笑和讥讽。
金台从这匹野马那里看出,这匹野马真的不错,无论是身高身长,还是年纪都是上乘之选。只不过这匹野马野性难驯,是一匹没有经过驯服的野马,根本算不上一匹合格的战马或者熟马。金台有多年驯马的经验,可以看出这匹野马的潜质不错,而且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所以难得的好胜之心又起,金台决定好好驯服这匹骄傲的野马。
这匹野马说起来真的很倒霉,它本来是野马群里面头马的孩子,算是一个小王子了。它本来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将来找一个好的伙伴,生一群小马当马爸爸的。没想到遇上来京城比武的契丹人后,这些人看中了野马群的几匹好马,其中就有它。契丹人利用他们对野马群的熟悉,围捕了野马群,抓走了它在内的好几匹野马。它由于不愿意服从,所以没有少挨打。高傲的它不愿意向人类屈服,所以一直没有自由。这是它这些日子第一次被放出来,所以它想利用这机会逃出去,回到它的地盘。
野马明显感觉到金台的不一样,金台身上有一股子怪味道,好像是多**匹混合的味道。代表这个人类比契丹人还要懂马,这让野马感觉到了危机。野马不愿意让金台靠近自己,甚至于有一种想把金台踩死的冲动。野马就对着金台打了一个喷嚏,然后用前蹄敲击地面,企图震慑金台。
金台不是不懂野马的意思,但是金台还想来一个“先礼后兵”,如果可以好话驯服的话,尽量不要用暴力。金台发出一大串古怪的声音,这让台下的大家一阵茫然。但是契丹人却是一阵子的惊讶,这是一**语,用来和马匹交流的语言。契丹人也会一点,但是没有金台那么熟练和灵活。契丹人第一次发觉金台比他们契丹人还要像契丹人,无论是射箭还是驯马,金台逗比他们这些正宗的契丹人还要好。
野马似乎听懂了金台的马语,但是野马不愿意和金台交流。它不但打断了金台的马语,而且抬起自己的前腿企图踢向金台。金台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这给金台一个下手的理由,金台决定用武力降服这匹不听话不听招呼的野马。金台一把搂住野马的马脖子,契丹人以为他要上马了,台下的宋人以为金台想和野马近距离交流的时候,金台一把按倒野马。金台用自己的身子死死地压住野马的上身,然后用拳头不停地打击野马的前腿根部。
野马发生一声声的嘶叫,好像在喊疼,又好像在发脾气。金台不去管野马的嘶叫,只是按倒野马不停地打野马。不久之后野马不再嘶叫,野马乖乖地躺在地上,用硕大的眼睛看着这个人类。野马想这个人类真的要命,它要是不听话的话,一定会被这个人类活活当场打死的。为了它年轻的马命,为了它将来可以泡到母马,为了它将来可以当马爸爸,它这个马王子只好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向这个人类屈服了。“别了,我的马妈妈,别了,我的草原,别了,我来不及表白的小**。希望我我将来有机会可以逃回来。”
金台是一个驯马高手,马上明白了野马的意思。野马已经放弃了抵抗和不服,等于向他求饶了。只要金台下的命令,野马就会无条件服从。这匹野马是马中的王子,一旦驯服后比一般的战马更加忠心更加灵敏。只需要简单地适应性训练后,就可以是一匹合格的战马了。
契丹人也看出了这一点,带着一点舍不得地宣布这一场赛马他们输了。契丹人的马都不如这匹野马,一旦野马被驯服后,他们的马就不是这匹野马的对手。不要说是跑得比这匹野马快了,就算是和这匹野马差不多的也没有。他们赌的是金台不能够驯服这匹野马,现在野马被金台驯服了,就没有必要比赛马了。就算硬是要比的话,也会让契丹人再丢一次脸的。
契丹人已宣布赛马认输后,大宋老百姓齐声高呼金台的名字。就连宋君也拍手表示赞扬,一般的大臣和士兵们也一起拍手。一些孩子已经开始编歌谣了,“金台金台好金台,功夫了得真了得。契丹武士脸变色,金台功夫天下绝。”不知道是谁喊出了“金台功夫天下第一”,然后大家一起喊金台功夫天下第一。
金台看契丹人还有几个不服,为了震慑这些契丹人,金台大吼一声后,一拳打在擂台柱子上。一根比金台腰身还要粗壮的柱子应声而倒,契丹人马上明白了金台的意思,一起宣布不敢和金台比武了。他们一承认就代表他们认输了,这场比武最后金台获胜。金台所代表的大宋赢了这次的比赛,辽国人的阴谋彻底失败了。
宋君一边派人礼送契丹人出国,一边亲自招待金台回宫。在询问金台的过往后,宋君宣布免去金台所有的罪行。金台刚要想宋君谢恩,宋君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金台被封为正四品的禁军总教官,还被宋君封为御用拳师,等于是宋君的武术教练。这不是一种身份象征,更是一种荣耀。金台连忙跪下向宋君谢恩,宋军亲自扶起金台。
金台在开封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应该抓紧时间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武学境界才可以。所以金台向宋君请求离开,金台要再次去拜师学艺,学会更多更好的本事报效国家和皇帝。宋君再三劝阻无效后,只好放金台离开了。
金台三上少林,游遍名山大川,拜访各地的武师。后来拜了佛道儒三家老师,遍学各门派的绝学。十年后再一次回到京城,一边总结各派精妙,一边研究怎么融入自己的拳法之中。这时候宋君见金台依然是一个人,就为金台找了一个妻子,让金台有了自己的家庭。没想到这个妻子不是一般人,她娘家有一本秘籍,里面讲述的就是“密剑”,也就是全本的“袁公剑”。金台得到这本秘笈后,把所有的功夫融会贯通,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
金台一边收徒弟传播武学,一边在江湖上除暴安良。在金台手上死了不少的强盗和为虎作伥的坏人。金台成为了一个“万家生佛”的大英雄,大好人。一个坏人害怕,好人看了欢喜的人。金台一生之中教了不少的好友,也帮助了数不清的人,成为了整个宋朝最有名望的拳师。
据说有许多人得到过金台拳师的教导,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算得上是金台拳师的入室弟子。要知道一个拳师可以平时指点许多个学生,但是要亲手教导一个入室弟子就很难了。金台作为一代宗师,在推广自己的武学上面已经很尽力了,但是真的要收入室弟子的时候真的很小心。在古代江湖上师傅选弟子的事情上很慎重,因为两师徒要在一起生活许多年,弟子更是师傅的传人兼后代。所以师傅收徒弟的时候不但要经过慎重地考察,也需要看弟子的未来发展前途。金台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更是一个在朝野有名望人,所以他选徒弟的时候格外慎重。为了区分徒弟和入室弟子之间的区别,金台要求来学艺的徒弟们称呼自己为“老师”,只有真正的入室弟子才可以称呼金台“师傅”。也就是说称呼金台“老师”的人在江湖上有许多,其实金台只不过指点了他们一些功夫而已,不算是金台真正的传人。
金台也是普通人,当然也避免不了有点私心。他之所以不收入室弟子,除了好的弟子难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台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