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谜案追凶 > 第216部分(第1页)

第216部分(第1页)

的“臣工”不光光是每天上朝的文武百官,更是指所有的各级官员。地方衙门的长官如果是一个人的手脚的话,他们的下属就是手指脚趾,中央机构就是一个人的躯干,君王就是这个人的大脑,一切的指令都要听大脑的指挥。鼓吹所谓的“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人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张会被后人这么利用。这个提出这个主张的人起初的想法是想实现一种只有在梦境才能实现的理想主张。希望像他那样有才华的人和真正掌权的君王们一样,真的拥有无穷强大的实力和权力。只可惜这只不过是一场梦,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自从建立夏王朝开始,“家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贵族,特别是君王们的内心。他们绝对不会主动让出自己手里的资源和权利,让其他人一起分享。在他们内心永远希望一直奴役别人下去,最好让老百姓们永远臣服在他们的脚下。这种所谓的“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理念,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比笑话更能够娱乐大家的事情。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这些心理充满着浪漫主义思想的读书人,因为这些人除了会做梦之外,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根本不用担心他们真的会起事,更不用担心这些人能够架空他们。直到一个面临真正危机的君王无意之间听到这种言说后,不由得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由于当时的贵族过度奴役老百姓,针对一些有才华的读书人,把最后缓和双方之间关系的机会也丧失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不再听话,再加上一些读书人的煽|动,导致一部分老百姓宁愿举家迁移也不愿意再被贵族奴役。虽然无论他们迁移到任何地方,都有依然奴役他们的贵族控制着,不过频繁地迁移,不但影响了收成也影响到各地的治安。收成是贵族们的财富,影响了收成就等于让贵族损失了财富,这是在要贵族们的老命。再加上各地治安由于老百姓频繁迁移,变得不但混乱而且事故频多。有时候小小的一次斗殴都有可能引起双方的大械斗,甚至于几个家族之间的厮杀。为了各自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大家都可以拼出性命,这样一来就引起更大的民间纠纷。每一个家族都会有亲戚存在,一个人的事情就会牵连到一家人,甚至于整个家族的人,再由于家族的牵连影响到更多的人,甚至于更多的家族,最后变成了贵族们之间的对立。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力,为了霸占更多的民间资源,贵族们连最后的一点矜持也不要了。官府可以管老百姓,但是不能管得住盘根错节的贵族,贵族特别是大贵族已经凌驾于各地官府,就连地方长官也要看这些大贵族的眼色过日子。这些大贵族不在乎老百姓的性命,只想着怎么扩大自己的地盘和财富。老百姓们被这些贵族们逼得走投无路,刚刚获得自由人身份没几代的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自卖自身依附在贵族身边。他们的妻女任由贵族们欺凌,他们的性命也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逼不得已的他们为了家人,为了他们自己的性命,为了子孙后代的富贵,他们就会作奸犯科,甚至于铤而走险。这些人一两个不会影响大局,多了就会有麻烦,再多点就会引起大混乱。更多的人效仿他们,才是君王们最大的隐患,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动摇国家的根本。

历数古代重大的事件或者朝代更替,起初几乎都是由于民间作乱开始的。一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走投无路了,就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纷纷举起了他们手里的工具。虽然他们针对的不过是一些为富不仁的贵族或者个别欺压老百姓过分的衙门官员,但是最后都被官府定性为是造反。要是造反成功了,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效仿他们,冲击更多的官府或者贵族。要是官府派兵镇压了这些作乱的人,就会牵连到他们的家人,引起大批株连血流成河。这么做不但不能吓唬到愤怒的老百姓,流血只会让老百姓越来越愤怒,最后引起更大更严重的民乱。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频繁的民乱引起了中央机构的重视,也引起了君王的关注。君王比大臣们更加重视这种事情,因为这个天下都是他们家族的,这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大臣们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就算改朝换代了,他们依然是贵族,所以他们不担心换人当皇帝。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历代帝王和他们所在的家族,每每朝代更替的结果最倒霉的只有君王和他们的家人。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君王一家人都不会有好结果,不是全部被杀就是永远没落,特别是君王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活下来。为了自己的大富贵,为了自己不家破人亡,君王们其实最怕死,最担心有人造反。这种民乱是君王们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考验君王政治能力的时候。

这种“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理论听起来很荒唐,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着。君王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管理好整个江山,就算让他所有的家人连上亲戚都来帮忙也不行。他们也需要依靠各地的地方势力,也需要地方贵族配合才可以,不然绝对不能做到真正控制国家的理想。贵族是代表权力机构的,也是绝大多数官员的主要来源,所以不管历代君王承认不承认都要接受这个事实。“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必然存在了,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这个“工”字上。所谓的“工”其实就是小官吏,基层衙门的书办、衙役等人,这些人平时低三下四的,其实离不开这些人的协助。要是把这些读书人最有可能的工作也提高到和“君王”、“大臣”一样的等级的话,不但给了读书人足够的面子,而且可以分化一部分打压者内部的局势。读书人明明是老百姓的一员,明明就是贵族眼里的老百姓,可是他们自以为是地把他们和一般的老百姓区分开来,想当然的以候补贵族自居。他们不但好面子而且其实最容易被人利用。一些有心人就是用这些读书人控制更多的老百姓,几乎每一场被镇压的作乱里面都有几个读书人,他们起到了最关键的煽|动作用和出谋划策的职能。

用不花钱的好话,再加上虚无缥缈的承诺,不但可以分化作乱者内部的团结,而且可以拉拢一大批读书人为自己服务,君王怎么想都觉得太值得了。只不过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话,就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简直太值得了。“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这句话中,君王不得不和贵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合作,让各地贵族效忠骏网的代价就是君王允许贵族们出任大臣。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所以说这句话起码对了一半。分出一些权力,甚至于给一些不保证的承诺,让读书人有了一点念想,多了一些希望,就可以把这些读书人拉拢过来,成为君王们的奴才,为君王们歌功颂德,这个买卖怎么算都太值得了。这个君王第一次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个理念,并让大家传出去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贵族们对于这种说法依然是不屑一顾,他们知道君王就算说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至少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老百姓不懂也不会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君王的话并不是“金口玉言”。只有那些对君王和贵族还有一丝期望的读书人,听了这句话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就算已经参与了民乱的读书人,也会想办法劝说大家平息下来,就算劝说不了也会第一时间脱离出来。这些人已经不再顾及什么脸面或者荣誉,宁可举报自己的家人和乡亲,也要向君王表示效忠。在他们看来能说这句话的君王次啊是真正的明君,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主子。这个君王的目的不但达到了,而且是超额得到了回报。

之后每每有战乱、民乱的时候,或者是读书人要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时候,朝廷也好,君王也好,都会提出这句话。这句“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成为了一贴万能膏药,几乎是万试万灵的好法子。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作为大臣的贵族们或许有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作为读书人为主的“臣工”们就连知道国家大事的权利也没有。决定和处置军国大事的权利,永远掌握在历代帝王手里。

当然所有的军国大事不是由君王一个人来全权决定的,也需要有人协助或者辅佐。秦始皇平定天下出任第一代帝王的时候,就给后代君王做好了榜样。丞相李斯是第一代的丞相,也是协助帝王处理军国大事的最主要的大臣。帝王遇到大事难事的时候,丞相、太尉、皇后、宗室协助或者辅助帝王处理。丞相不但是百官之首而且也是文官的代表,太尉是武将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兵马大元帅,帮帝王带兵打仗和训练士兵。当遇上国家大事的时候帝王、丞相和太尉三个人组成临时指挥小组,处理重大的国家事件。当帝王遇上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皇后不但是帝王的妻子,而且要担负起辅助丈夫处理好个人问题的女人。当然在太后在世的时候,太后才是最为帝王着想的女人,当然皇后也会为自己的丈夫处理好后|宫事务。当帝王遇上关系到家族利益的事情的时候,宗室就会协助帝王处理。宗室不但是帝王的亲戚,更是帝王的助手和好管家,帮助帝王在不损害家族利益的情况下,摆平家族之间的矛盾。秦始皇在建国初期就规定了几点,丞相、太尉是朝中大臣,不得干预帝王家事;太后也好,皇后也好,不得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宗室是贵族和皇族代表,平时不得干预朝中日常事务。这是制约了他们的权限,担心他们的权力过大,架空帝王本人。当然也有一条关键的条款,给了这些人一定的权限。“当帝王外出、出征,或者是养病期间,丞相和太尉代行处置权。遇上大事或者关系到君王个人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请太后或者皇后出面,在宗室的监督下,共同处置问题。后代君王要是年幼登基的话,丞相和太尉代为辅政,太后临朝听政,宗室监督。凡事要年幼的君王决定的问题,必须得到太后的同意,在宗室和丞相、太尉三人的监督下决定。一旦君王年过十五就要亲政,太后不得临朝听政,丞相和太尉要还政于君王。太后、丞相、太尉谁敢故意拖延者,就以叛国罪灭族。”虽然只不过是临时的代掌国事,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一个荣耀。

历代帝王和丞相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丞相不但是帝王的好助手,更是帝王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不但帝王需要这种大臣为自己做“挡箭牌”,贵族也需要这种人作为自己势力的代表。毕竟丞相是臣子,代表着广大贵族的利益,最终度需要站在贵族这一边。帝王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拍板权,丞相是极少数可以为贵族争取利益和势力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当时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真正看透了丞相这一职位的利害得失。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为了自己家子孙后代的权利和未来,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辅政的格局。虽然同时组建了内阁,内阁成员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内阁的权利明显比丞相小了不少。这些权利和势力范围一部分分划给了六部,一部分收归了皇室,其实是消弱了贵族的势力范围。贵族当然不愿意了,利用朱元璋的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强势的机会,从功勋、武将和地方官员手里或骗或抢了一些权利,转嫁给了内阁,渐渐地内阁又开始壮大起来。帝王见不能阻止内阁完全行使丞相的职权,就想出了分化贵族内部的计划。

由于内阁不是原来的丞相,丞相主政时期朝廷按照惯例有三位丞相。第一位是宰相,又叫首相,主持全面工作。第二位是左相,主要负责民事和刑罚方面的事务。第三位是右相军事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所以三位丞相不但职务分明,而且相对的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是内阁之初个人没有明显的职务区分,也没有职权范围的划分。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监督和管理权,但是也等于没有明确的主管权。内阁阁员们为了抢地盘,纷纷内斗不已,不能联合起来抗衡帝王。这就是帝王的权术,他要的就是这种内阁内部不团结。只有这样官员才能完全臣服于帝王,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敢和帝王对着干。用臣子监督皇室,再用文官控制武将,文官被内阁控制,内阁最后还要听帝王的。这就是帝王最重大的管理方式,不怕谁能逃得出他的手掌。

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

内阁成立之初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这是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朱元璋明明知道就算撤销了丞相制度,依然会有其他的官员代替,所以毅然设立了所谓的内阁。内阁当时算是皇帝的私人专用秘书,也叫御用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要帮助皇帝整理过往的文件。由于当时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皇帝朱元璋都对职权相当敏感。为了不刺激朱元璋,为了让强势的朱元璋不爆发,所以内阁官员选择了服从朱元璋。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当好秘书,不敢也不会故意和朱元璋对着干。所以首届内阁就把自己定位在听从皇帝的安排,辅佐皇帝处理公务的官员上。

历来丞相不但是辅佐皇帝的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制约和牵制皇帝的人。贵族担心皇帝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忘记了大家的利益,甚至于毁了整个江山。虽然这么做最吃亏的是皇帝的一家人,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的贵族。例如隋炀帝杨广,他知道自己个人的吃喝玩乐,最后导致江山覆灭,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一部分的贵族。为了防止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发生,贵族会让丞相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荒唐行为。所以一直以来列位丞相不但是历代帝王的好助手,也是帝王们的监督者和牵制者。帝王们对丞相是又爱又恨,既离不开他们又担心被丞相架空。为了让丞相和大臣们比较听话,帝王想出了用名声制约丞相的办法。历代大臣都是读书人出身,最注重个人操守和名节,所以担心自己身后名誉问题。所以帝王用这个威胁丞相,一旦丞相过度针对皇帝的话,皇帝不但会重新选丞相,而且会让这个丞相身败名裂,甚至于一家人受到牵连。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些大臣选择了妥协。那些不愿意和皇帝妥协的大臣们,就会被按上贪污、刑罚等等罪名,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每每会血流成河。

内阁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分了权,也导致帝王少了一个约束者。这么做有好有弊,对于皇权至上的皇帝来说,绝对是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