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例如(见表 28),在 1925 年,进口货至多有 50.5%是同手工业竞争的
(棉织品、棉纱、面粉、糖、烟草、纸、化学制品、染料和颜料)。除了我
们已经注意其影响的棉织品和煤油外,在剩下的品种中最大宗的是糖(它的
进口量在 1925 年格外高,其中包括不与手工业竞争的未加工的糖)、化学药
品、染料和颜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代替了土染料)以及烟草(其国内加工
在 20 年代增长了,因此明显地未被进口货压倒)。其他具有潜在竞争性的进
口货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不可能对国内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
关于工厂产品的影响,情况与进口货相似,这里再次排除了棉纱的情况,
其中手工业产品急剧削减。1933 年最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碾的米和磨的
粉,两者加起来占整个手工业验明总产值的 67%。碾米和磨面的总产量加上
进口面粉,其总数的 95%来自手工业部门。如果自进入 20 世纪以来,由于
现代食品生产工厂或进口货的竞争曾引起任何下降的话,那也不会很大。①
由于我们对手工业的国内市场所知甚少,很难直截了当地说民国时期的
总需求是个什么模式。不过,三个间接指标可能有用。从 1912 到 1949 年,
中国人口几乎以 1%的年平均率增长,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可能达到 2%。
单是人口增加,特别是沿海商业和制造业中心的人口增加,足以解释进口的
或国内工厂制造的商品的消费量的一大部分。现代工业产品的很大一部分由
城市消费品构成,它们在中国农村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普遍使用的东西如棉
织品,以质量和成本为根据的产品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就传统需求来说,工
厂产品可能是“劣等”货。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农村人口也仍然继续使用手
工业产品,在低工资率和高价资本的情况下,这些产品仍以低于现代工业的
单位成本生产出来。
第二个指标是持续到 30 年代的外部需求。有一种研究说,用 1913 年的
物价计算,手工业的出口价值从 1875 到 1928 年每年增长约 2.6%。另外一
种估计提出,种类稍微广泛些的手工业产品,从 1912 到 1931 年每年增长 1.1
%。②由于对国内消费缺乏更多的了解,报导出口增长的数字当然不是结论性
的。不过,以 20 年代中国最大的单项出口货物的丝来说,强有力的迹象显示,
在绝对数量上,国内市场与出口一起增长到 1930 年,同时它们的相对份额基
本上不变。①
最后,农产品特别是需要加工的许多商品作物,在 1912 至 1949 年间的
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每年略低于 1%——大致相同。珀金斯估计 1914—
1918 年每年的农产品总值为 160.1—170.3 亿元,1931—1937 年每年为 191.4
—197.9 亿元,20 多年中约共增加 16—19%。②他还证明,“在 30 年代,能
够在现代工厂加工的农产品不超过 5%或 6%,或者说,不到 20 世纪 10 年代
和 30 年代之间农产品增长的百分数的一半。”③换句话说,在最坏的情况下,
农产品的手工加工保持不变。
①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1939—1959 年》,第 142—143、512—513
页;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 1864—1949 年》,第 32—33 页。